《史記》是金圣嘆評點的六大奇書之一,不過金氏認為“奇”主要是指文辭精妙。其實在形式上,《史記》也有一個比較奇特的地方,那就是“倒書”。
細讀過《史記》的人,大概都會注意到,《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》(以下簡稱“《將相表》”)中有些文字是倒著印的。類似這樣倒著印的文字,《將相表》中出現(xiàn)了將近70條。這是怎么回事,難道是買到錯版書了?相信很多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。
首先,可以肯定的是,這不是印刷錯誤。因為目前所見的《史記》版本,無一例外都是如此。至于為甚么要倒著寫,著實是一個有趣卻又難解的謎。
《將相表》分“年代”、“大事記”、“相位”、“將位”“御史大夫位元”五欄,記載國家大事及人事上的變動。倒書是指“大事記”、“相位”、“將位”三欄中個別文字與其他文字書寫方向相反,有些學者也稱之為“倒文”。對于這種現(xiàn)象,自漢至明,未見有學者論及,直至清康熙時汪越首先提出來討論。
汪越在《讀史記十表》中說:“《大事記》附表丞相薨、卒、免及自殺者何?重相也……不于《相位》書,而表于《大事記》,正以見相之重也?!庇终f:“然則太尉置、罷,表于相位而倒置,御史大夫死、抵罪、自殺,表于將位而倒置,何也?恐此或便觀覽,未必有深義也。”簡單地說,汪越認為“大事記”欄中寫丞相薨、卒、免等內容,是表示對丞相的尊重,而倒書是為了與皇帝、太后、諸王等主上的崩、薨有所區(qū)別。而“相位”“將位”兩欄的倒書,他則認為就是方便閱讀,沒有特殊含義。
在汪越之后,眾多學者如陳直、施之勉、李解民、張大可、周一平等人都就倒書問題發(fā)表了各自觀點,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派:一派認為倒書有特別的用意,一派認為沒有微言大義。
從倒書的內容看,無論其在“大事記”“相位”“將位”中的哪一欄,都是記載大臣的結局,性質一樣,不應該區(qū)別對待??偨Y說來,就是:正書言其始,倒書言其終,而其間的紐帶是職官的更替。正書是經,見其更替;倒書是緯,補其不足。
《將相表》記事至鴻嘉元年,顯然不可能是司馬遷原作,到底是全部還是部分為后人續(xù)補,目前尚無定論。至于《將相表》中倒書的作者,可能是司馬遷和后來的續(xù)補之人,也可能只是后來續(xù)補之人;倒書的書寫時間,有可能是與正書一起完成,也可能在正書寫定之后。這兩個問題目前還無法解答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著去破解。